English

学风的熏陶 师辈的关怀

1998-04-11 来源:光明日报 傅璇琮 我有话说

我对母校的感情,始终如一,愈久弥深。

我于1951—1952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念一年级,深感清华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学风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与贡献。1995年为清华中文系建系70周年,我应邀写了题为《文化意识与理性精神》一文,把清华的学风概括为这样三点:一是视野开阔,不局限于某一细小局部,能从一个时代的文化总体来把握所研究的课题;二是能着眼于当前的现实,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而又能沟通古今;三是对中华的历史和文化有强烈深沉的爱,而在清理传统时总保持一种理性的自觉。1997年春,我为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尚君教授的《唐代文学丛考》一书写序,谈到复旦的学风,说:“复旦的学风确使人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与严格的学术准则之感”。我也曾谈到过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在程千帆先生倡导下所形成的治学格局:“南京大学中文系和古典文献研究所近十年来养成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学风,就我个人的体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在文学的审美研究中加强现代科学思维训练的学术品格”,因而形成南大古典文学研究那种沟通古今、融合中西、于严谨中创新的极有生气的学风。

这几方面治学风尚,北大是可以兼而有之的。北大自从蔡元培任校长时倡导兼容并包以来,一直有一种大而广的气度,依我的私见,这大而广确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学风。

《诗经·鲁颂·泮水》郑笺有云:“大,犹广也。”《庄子·秋水》篇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晋郭象注更进一步明确大的含义:“囊括无外,谓之大也。”这就是说,大,可以囊括一切,不见外,不拒异。这也就是能有气度地继承、吸收前人和现有的一切成果,形成完整的体系,即所谓“集大成”。我在北大上学的三年,工作的三年,得益于这种“大”的学术风尚是不小的,这也就是我努力追求的治学与诗人的品格。

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合并,文理两科集中北大,工科集中清华。这对于北大中文系来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人才荟萃。当时从清华过来的教师,有吴组缃、浦江清、王瑶、冯钟芸、郭良夫等先生,从燕大过来的有高名凯、林庚、林焘等先生,北大中文系留下的则更多,如杨晦、魏建功、游国恩、周祖谟、杨伯峻、川岛、吴小如等先生。不久,又从广州中山大学过来几位语言学教授,如王力、岑麒祥、袁家骅等。中文系的几门学科,如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文艺理论、写作,都有国内第一流的名家执教。就我个人所上的课来说,中国文学史,第一阶段是游国恩先生教先秦两汉,第二阶段是林庚先生教魏晋南北朝隋唐,第三阶段是浦江清先生教宋元明清,第四阶段是王瑶先生教“五四”至1949年。每一阶段为一学年,每周六节课。这样厚实的基础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游先生当然是楚辞研究权威,但他对陶渊明、黄庭坚,特别是对清代戏曲家洪,都有很深的研究。林庚先生则对楚辞、屈原也有独到的看法,有几本专著问世。浦先生关于屈原生卒年考证在建国之初可以说举世瞩目,他的八仙考、花芯夫人宫词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文。王瑶先生关于中古文学的三部专著,可以说是继鲁迅“药与酒”一文之后研究魏晋南北朝士人与文风的最佳之作。因此,我们当时听这几位老师的课,都像进入一座座深邃的殿堂,使自己整个身心都受到德业的熏陶。

很可惜,这样的一种学术气氛,在1957、1958年,受到极大的冲击。1958年初,我们几个刚处于学术上升时期的年轻助教、研究生,说是1957年4、5月间办同人刊物(实际未办成),属反党性质,划为右派集团,有的去劳动,有的贬至外单位。我于1958年3月离开北大前,杨晦先生特地要我到他家里坐一坐,吴组缃先生邀我到他家去吃一顿饭,算是饯别,由此也可见北大前辈学者那种不同寻常的宽宏气度。

我于1958年秋到中华书局,至今已近40年。先是做一般的古籍编辑工作,后曾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1991年任中华书局总编。1992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匡亚明,要我作古籍小组秘书长,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

80年代初,由金开诚先生组织,把游国恩先生生前已着手但未完成的“楚辞注疏长编”,交中华书局出版了《离骚纂义》、《天问纂义》二书。后来又出版了《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以后,北大中文系拟编集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论文,中华书局编辑李解民同志受裘锡圭先生之托与我来谈,我当时一口答应。后来这部书出版时,该书的序与裘锡圭、李家浩先生的跋都提到了我,表示感谢,我读后心头油然产生一种报答师辈的自我安慰之情。

80年代中期起,我参加了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重点项目《全宋诗》的编纂,与北大古文献研究所合作。我作为主编之一,开始时每周来一次,在审稿阶段,有时在北大一连住上几天。碰上中华书局工作忙,我就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到北大来看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部《全宋诗》将在1998年全部出版。

80年代初,由我与几位同志发起,在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一套别具一格的学术随笔,名曰《学林漫录》。林庚先生十分支持这套书,还特地推荐了他的研究生钟元凯《李贺诗歌的艺术美》一文。

我与北大老师,除中文系外,如邓广铭、宿白、侯仁之、张岱年、朱伯、田余庆、楼宇烈等先生,都有学术和文字交往,从中多受教益,限于篇幅,只好以后再谈了。

1998年元月

作者简介:傅璇琮1933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8年秋至中华书局做古籍整理、编辑工作,1981年任中华书局副总编,1991年任总编。现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